高惠君 骆义
摘要:本文回顾了过去十年我国政府为推动内河船型标准化所开展的工作,总结了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新时期内河船型标准化的新内涵,提出了内河船型标准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内河 船型标准化 内涵 展望
内河运输船舶是内河水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战略举措,是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环保水平,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运输效能和调整内河水运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一、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组织了三次内河船舶简统选优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内河船舶技术进步和标准化进程。近十年来,交通运输部加大了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力度,制定了《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管理规定》、《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了“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和“川江及三峡库区航运结构调整和船型标准化工程”,启动了长江干线和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
过去十年中,我国内河船型标准化总体上按照“开前门、关后门、调存量”的路线推进。在“开前门”方面,交通运输部组织制订颁布了《京杭运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川江及三峡库区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和《珠江干线货运船舶船型主尺度系列》,目前正在开展全国内河主要通航水域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的编制工作;开发了京杭运河14个系列25种标准船型的送审图纸、川江及三峡库区8类42种标准船型的技术方案;公布了《内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在“关后门”方面,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一系列政府公告,如《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示范工程行动方案》、《关于川江和三峡库区船舶运输准入管理的公告》等,采取行政措施分阶段禁止挂桨机船、水泥质船和木质船进入京杭运河、川江及三峡库区航行,禁止开工新建或改建非标船,逐步禁止600总吨以下船舶通过三峡船闸。在“调存量”方面,分别在京杭运河和长江干线出台了经济鼓励政策,在京杭运河投入了13亿元补贴资金,顺利实现了4万艘挂桨机船退出市场;在长江干线,中央和地方继续筹集专项资金,用于过闸小吨位船、单壳液货船、排放不达标的客船和老旧运输船的拆解改造补贴,目前该项政策正在实施之中,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内河船型标准化推进工作中,交通运输部始终坚持科技引导,开展了与船型标准化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为我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为国家颁布一系列船型标准化政策和规定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成效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全国内河运力结构明显改善,船舶大型化、标准化趋势明显,船舶安全、环保和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内河通航设施利用率和通过能力显著提高,船舶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内河船舶噪音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明显降低。
第一,内河航运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京杭运河,新建船舶平均吨位是拆解船舶的5.8倍。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的实施,使三峡船闸平均每闸次货物通过量和过闸船舶平均吨位成倍提高,显著提升了船闸通过能力,2011年三峡船闸通过货物达到10032万吨,过闸船舶平均吨位是2003年的3倍,达到2670吨/艘;每闸次通过船舶实载货运量是2003年的3倍,达到9696吨,平均每闸次运行时间缩短8.3%。
第二,船舶安全性能得到改善。船型标准化提高了船舶安全性能,减少了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实施后,水上交通事故下降40%左右;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也明显减少,水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沉船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都有大幅下降。
第三,减少了船舶对环境的污染。船型标准化实施后,船舶造成的噪声、空气和水体污染显著降低。京杭运河挂桨机船改造后噪音下降12%。三峡库区新建标准船型全部实现零排放。
三、新时期内河船型标准化的新内涵
1、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的战略目标。而如何才算建成现代化的内河水运体系?我们认为,现代化的内河水运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畅通、辐射面广的高等级航道网;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港区;标准化、现代化的内河运输船队和高效的运输组织与管理;完备的、快速反应的支持保障系统;航道、港口、船舶和支持保障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高效运转。
现代化的内河运输船舶是组成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的必备要素,其基本特征是:一是“高效”,主要体现在高效通航(过闸船舶的尺度标准化、智能卡的应用等)、高效的能源利用、高效的运输组织;二是“安全”,主要体现在安全的船体结构、材料和设备,完善的风险控制与应急处置系统等;三是“先进”,体现在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在船上的应用;四是“绿色”,体现在节能减排、高能效设计、新能源利用等方面。
2、内河船型标准化的新内涵
尽管我国内河船型标准化经过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距离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船型与内河水运基础设施不匹配。现有船舶平均吨位小,船型杂乱,标准化程度低,制约了航道通过能力和水运优势的发挥。二是船舶技术性能落后,节能减排水平不高。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性能的船舶仍然大量存在。三是船舶技术装备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四是内河水运企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技术更新改造能力弱,难以实现运输组织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
未来十年的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应围绕建设现代化内河运输船队、实现内河水运的“畅通、高效、平安、绿色”来开展。因此,新时期船型标准化的内涵定义为:以构建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为目标,综合运用法规、行政、技术和经济等多种手段,调整船舶运力结构,全面提升内河船舶安全、环保和经济技术水平,发展高效、安全、先进、绿色的内河运输装备。
四、新时期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思路探讨
基于对内河船型标准化内涵的新认识,新时期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应从“安全、高效、绿色、先进”四个方面入手。在安全和环保上,通过严格执行船舶建造规范法规的相关要求,提高船舶的安全和环保性能;在高效上,通过船舶主尺度系列标准,提高船舶与船闸、升船机等通航设施的适应性和通过能力,通过能源强度指标,提高船舶的能效性能;在绿色上,通过CO2排放强度指标,实现船舶减排的目标;在先进性上,通过研发新船型,创新运输组织方式,鼓励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能源等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进步,全面提升内河运输船舶的技术含量。
在具体推进方面,可仍然按照“开前门、关后门、调结构”的工作方针,在新建船方面,通过颁布实施标准船型指标体系,确保新建船舶符合现代化船队的发展方向,杜绝不符合要求的新建船舶进入市场,鼓励建造技术经济性能更高的示范船;在现有船方面,限期淘汰安全、环保性能差的水泥质船、挂桨机船、单壳液货船、生活污水排放不达标的船舶,以及不利于提高船闸效率的小吨位过闸船舶,对于其他不满足标准船型指标要求的现有船舶,按照自然淘汰、引导淘汰和改造成标准船三种方式分类推进,逐步实现标准化。
五、我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展望
未来我国内河船型标准化的工作任务重点应当是在《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确定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范围内全面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包括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水、汉江、江汉运河、赣江、信江、合裕线、右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黔江、淮河、沙颍河、黑龙江、松花江和闽江等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
通过采取行政、法规、经济等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到2020年,内河船舶运力结构将明显改善,内河船队的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船舶与通航设施适应性显著增强,船员工作环境得到改善,船舶美观程度提高,基本实现内河运输船队现代化。
初步分析预测,2020年标准化船舶将占内河运输船舶总吨位70%以上,全国内河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200载重吨。其中长江干线、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率将达到80%,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超过2000载重吨,京杭运河船舶平均吨位达到800载重吨,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500载重吨,其它内河船舶平均吨位达到500载重吨。基本实现内河船舶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国发[2011]2号.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2011
[2]交通部.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发展纲要.2006
[3]交通运输部公告2012年第13号.关于公布内河运输船舶标准船型指标体系的公告.2012
[4]交通运输部厅水字[2012]6号.关于编制全国内河主要通航水域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的通知.2012
[5]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川江及三峡库区运输船舶船型研究”报告.2005年
[6]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我国西部内河发展船型指导手册》.2004年
[7]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内河船标准体系表”研究报告.2004年
[8]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方案”研究报告.2010年
作者简介:
高惠君: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船舶运输技术研究中心,1961年12月,研究员,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电邮:ghj@wti.ac.cn 电话:62079618
骆义: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船舶运输技术研究中心,1977年12月,副研究员,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 电邮:luoy@wti.ac.cn电话:6207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