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
一、安徽经济发展走向崛起之路
安徽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交通十分便利,腹地市场广阔,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同沿海梯度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强,是沿海产业转移最为有利的承接地。
(一)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联系紧密。安徽位于华东腹地,与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接壤线长达 2000 多公里,省内马鞍山、滁州、黄山、宣城等共6市23县(区)与苏浙鲁相接,省会合肥距南京仅150公里左右,马鞍山市距南京还不到50公里。具有长江、淮河、新安江、水阳江、滁河和芜申运河等黄金水道,并且岸线资源丰富。合宁、宁马、宣杭、徽杭、沿江等多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和合宁快速铁路,把安徽与沿海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安徽在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处的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二)资源优势突出,互补特征明显。安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为安徽省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能源和物质基础。安徽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可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安徽的土地、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用工成本不到沿海的七成,综合商务成本只有沿海的三分之一左右,有利于沿海降低产业转移成本。
(三)产业内在关联,承接实力较强。目前长三角正着重发展汽车、电子及通讯设备、大型电站及机械成套设备、精品钢铁、造船、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带动力强的高增长行业及服务业,区域内的纺织、食品、冶金、家电、机械等传统行业则不断向外转移和扩张。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有着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优势较为明显。马鞍山船舶生产基地,无为二坝、芜湖船舶工业园以及即将兴建的合肥船舶工业园,天长船舶配套产品生产基地等都是安徽造船行业的重要支柱,十分有利于承接长三角的制造业转移。
(四)政策扶持明确,推动合作共赢。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安徽及其他中部省份成为政策倾斜的“重点区域”。国家提出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三大基地、一个枢纽”—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有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现在,中部崛起战略已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铁道部与中部六省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交通部编制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商务部确定合肥、芜湖、安庆等城市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安徽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一方面,政策环境改善,有利于安徽吸收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和产业;另一方面,安徽可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较小的成本接轨世界,借船出海,直接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流。
二、增加创业点,发展安徽船舶制造业
(一)安徽省渔业船舶及生产现状。我省登记渔船38313艘,总吨位316089,总功率365217.95千瓦。钢质渔船11016艘,玻璃钢渔船206艘,木质渔船17140艘,钢丝网水泥船9951艘; 24米以上渔船303艘,大于12米小于24米8806艘,12米以下29204艘。平均单船吨位为8,单船功率9.53千瓦,动力装置以挂桨机为主,占到99%;木质渔船和钢丝网水泥船占总数70%,12米以下渔船占总数76%。这就决定了我省渔业船舶的特性:渔船以小型、木质渔船为主,船型大多为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固化成型的,其技术装备仍处于落后状态,现有船舶大部分船体陈旧、设备老化、抗风能力差,一些渔船安全、救生、通讯和消防等设施配备不齐或维修保养不到位,有些船型自身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这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极不相适应。
我省有渔业船舶设计企业2家,制造和维修企业12家,从事渔业船舶船用产品生产的企业 5家,种类2种。由于渔船建造相对工艺复杂并且利润较低,大中型船舶企业不屑建造小型渔业船舶,所以目前参加捕捞生产的渔船大部分是由过去没有资质的小造船厂生产。目前经过认可的渔业船舶制造企业还处于生产渔业船舶的初期阶段,渔船建造需求市场大和修造渔船资质的企业少的矛盾还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
(二)渔船控制利于我省渔船现代化建设。近年来,随着海洋岛屿之争,我国已经加强了海洋经济的建设,逐步明确海洋渔业要向机械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全面提升渔船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从国家渔业生产来看,海洋渔业实施“有进有退”的调整,对内陆、近岸和远海渔业,受近岸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捕捞资源衰退的限制,实施限制性发展,进一步控制捕捞强度、继续实施限制渔船数量和功率的船网工具指标控制制度,并逐步稳定在河里的水平。对过洋性和大洋性渔业,继续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大洋性渔业的结构调整,发展先进、高效渔船装备,提高生产效率,鼓励组织大型船队,增强公海渔业资源捕捞竞争力。
我省渔业资源也同样面对衰退,渔业可持续发展遭到威胁,捕捞渔船盲目增长的势头越来越猛。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渔业资源和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控制捕捞强度,强化节能减排,实现渔业可持续性发展,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我省实行了机动捕捞渔船数量和主机功率总额控制(简称 “双控”),明确现存水泥船按照只出不进的原则进行控制,新增水泥船不予入渔生产。这样我省就面临着水泥船的更新,再加上目前能够建造木船的木匠越来越少,我省木质和水泥船改造和钢质渔船新造的市场就并处于高峰期,渔业船舶制造市场将会在逐年大增。
(三)针对我省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加强渔业船舶建造是稳定和发展安徽船舶制造业的必经之路。
1、促进安徽造船企业进入渔业船舶生产领域。目前安徽省有造船企业130多家,而从事渔业船舶修造的企业只有12家,其中可以生产
2、以长三角为中心,提高船舶配套产品生产能力。船舶配套工业是现代造船工业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与造船工业可谓唇齿相连,对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船舶设备配套价值在整个船舶交易额中也占据着相当高的比例,船舶配套工业是影响船舶成本、性能、效益、质量、环保、节能的重要因素,其技术水平的高低,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船舶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弱。目前,在我省从事渔业船舶船用产品生产并经过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检验认可的企业只有 5家,种类也只有2类,集中在柴油机配件和舾装设备上,而在海洋渔船中广泛应用的海水淡化、轴系及推进装置、船用材料、渔捞设备、通信导航、助渔及监控等方面还处于空白,甚至连小型船用柴油机也没有企业经过认可。面临我省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和长三角经济圈固有船舶生产的基础,我省的船舶配套企业在产品类型、数量、产值都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地区,随着长江三角洲船舶工业逐步整合,其船舶工业总体布局将不断得到优化,船舶品种将不断增加。同时,将对占据我国配套业主导地位的长江三角洲配套设备的品种、质量和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省船舶配套企业普遍经济规模小、分散经营、缺乏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所以急需发展壮大船舶配套产品的科研、生产能力,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技术跟踪,培养二次创新、自主设计等能力,加强节能环保性产品研究和开发,提升长江三角洲船舶配套的国际竞争力。
3、积极推广安徽造船品牌效应。安徽省生产近海渔业捕捞船舶在90年代曾有过辉煌的历史,93年由巢湖造船厂为招标龙头其它船厂共同生产的形势依然历历在目,当年巢湖船厂成功突破自己的造船年产值,近海渔船的建造在安徽省内更是如火如荼。但安徽船舶企业却是一直沿用沿海的图纸,在建造渔业船舶的过程中只是利用建造成本低的优势,缺乏到沿海调研和回访,没有深度和广度的创新能力,没能就势而上,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随着国家对近海资源的控制和中日、中韩渔业协议的成效,近海渔船的老旧渔船报废制度、减船任务的产生,近海渔船的建造出现逐退之势。但是,有着建造海洋渔船基础的安徽造船企业,可以进一步发觉自己的潜力,利用人力资本、能源等的优势,优化船厂布局和产品结构,在各船舶工业园的基础上,打破制约船舶科技发展的体制障碍,探索建立长江三角洲船舶工业科技开发协作机制,提高科技能力,开拓渔业船舶产品,争取进入沿海渔业船舶设计和建造领域,建立自主品牌,形成集团效应和品牌。
4、顺应旅游产业,发展玻璃钢船舶产业。安徽拥有大量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世界自然及文化保护遗产,是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A级旅游景点(区)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2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黄山享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殊荣,并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成为我国第一张山水名片;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莲花佛国”之誉;太平湖、新安江得“山水画廊”美名。以“两山一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是中国品位最高、景点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山岳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长三角经济发达,工作节奏较快,人民生活富裕,旅游消费渐成热点。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安徽,理所当然成为长三角理想的旅游休闲胜地。目前,安徽与长三角的旅游联系越来越密切,长三角已成为安徽旅游最大的外来客源地。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来皖旅游以成为定局,在此基础上,发展安徽休闲渔业成为发展之势。作为山水旅游,水上休闲、度假、商务必将成为江浙沪游客的重点,而作为水上休闲的重中之重就是豪华旅游快艇的娱乐,大连、无锡的游艇俱乐部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而目前我省玻璃钢船舶制造还处于初步阶段,只有蚌埠一家造船企业在和德国合资生产豪华型玻璃钢游艇,全省范围内还缺少类似游艇俱乐部的维护保养基地。目前我省虽然有玻璃钢游轮的生产经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型产品更新换代的推广和应用。随着燃油价格和钢材成本的上涨等原因,此种产业商机无限,各船舶生产企业应该高度关注,早日准备,一旦市场形成,能尽早进入。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我省渔业船舶产品落后的生产现状,我省造船企业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来发展安徽渔业船舶,越是落后的地方,发展空间和机会就巨大,希望安徽的造船企业重视渔业船舶产品经济,早日提升安徽渔业船舶建造水平和能力,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我省经济崛起之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介绍:徐超,安徽省渔船检验处 ,1968年3月出生,远洋验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