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县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研究

发布者: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发布时间:2012-11-02浏览次数:35

胡强生  陈达西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造船工程学会)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门县船舶工业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目前船舶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及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研究

1.三门县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三门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抓住国际造船行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机遇,把发展船舶工业作为打造“海上三门”的重点工作来抓,从2006年开始造船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先后引进船舶修造企业28家,其中14家已经投产,13家未投产,1家已转产。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造船行业困难加剧,造船企业普遍面临“接单难、融资难、交船难、盈利难”等问题,三门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1.1  产业规模

三门县船舶工业主要集聚在六敖、健跳、沿赤和泗林四个区块,共使用土地9826亩(其中滩涂8414亩),占用岸线17361。六敖区块共落户8家,占地2223亩,占用岸线4405,其中2家已投产;健跳区块共落户10家,占地1521亩(其中滩涂896亩),占用岸线4330,其中投产7家;沿赤区块共落户5家,占地3266亩(其中滩涂2728亩),占用岸线4926,其中投产2家;泗林区块共落户5家,占地2837亩,占用岸线3700,其中投产3家。

1.2造船企业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三门县20多家造船企业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这些企业少则投资几千万,多则投入超3亿的资金,但部分还没有形成生产能力,继续投资不仅缺乏资金支持,即使勉强形成生产能力,接到订单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不继续投资则无法产出还贷,实际变成烂尾工程。目前已有部分船企因不堪亏损不得不选择离岸退市;也有部分船企在亏损之下仍在坚守“阵地”,以期熬过寒冷的航运冬天。一些本就不盈利的船企,为了保住公司的运营及团队,即使亏损也接单造船。他们的求生方法有三种,一是忍受亏本,继续造船等待景气再来;二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将卖不出的船舶兼做运营,以期获得收益;第三种,则是在行业不景气及竞争恶化的情况下,专业化、高技术含量的造船企业尚保持自己的一片 “自留地”。少数专业从事油船及工程船的造船企业目前仍陆续有新的订单。

2.三门县船舶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

2.1新船订单大幅减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船舶产业在持续五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进入了低迷时期。造船市场的迅速下滑,使得船东不敢轻易下单,新船订单急剧减少,造船企业多靠存量订单的支撑维持生存。目前在建的船舶,都是去年甚至前年的订单。12家已投产船厂只有几家有新接订单。

2.2履约交船风险增大

金融危机对散货运输市场造成强烈冲击,船东撤单、推迟接船的现象此起彼伏。同时由于盈利困难,船东对船舶质量和价格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撤单可能性仍然存在,造船企业面临着巨大履约风险。船东“弃船”,使很多船舶成了“无主之船”,投入的大量资金一时难以变现回收,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2.3造船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

由于融资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劳动工资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再加上船东要求减价让利,使一些造船厂,原来接的高价订单的建造利润严重下滑,新接的低价订单的建造利润所剩无几,和2007年、2008年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利润率形成极大反差。

2.4首付款比例大幅下降,企业流动资金日趋紧张

2011年,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一方面,多数航运企业亏损经营,造成船东已订船舶资金支付困难,新船预付款比例大幅下降,造船企业流动性资金大幅收紧,多数造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负数。另一方面,船东接船意愿不强,要求延迟交船、更改船型、延期付款等现象日趋增多。国内银行对于船舶行业的放贷更加谨慎,加上国内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收紧,造船企业“融资难、交船难”问题更加突出。

3.三门县船舶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3.1船舶工业集聚发展

目前,三门船舶企业主要分布在六敖、健跳、沿赤和泗林区块,而且缺少船舶配套及相关服务性企业,不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因此加快现代产业集群构建,按照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不断改造提升现有船舶工业集聚区和船舶块状经济区,在集群内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主要集聚区可按照专业化分工要求,构建专业化加工配送体系,建立板材、管材、电缆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努力实现船用材料定规入厂。船舶配套产业集聚区要形成专业化生产、本地化配套、产业链衔接良好、阶次清晰的产业集群。

三门船舶企业在产业集聚发展中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造提升:

1)工艺流程升级:通过引进新工艺或重组生产网络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具体内容:以造船龙头企业为核心,辐射、带动三门造船企业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以总装化为主线,推进造船生产体系改造;以工程计划为导向,推进管理精细化;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集成化。

2)产品升级:扩大产品宽度,增加产品功能,提高单位产品价值。具体内容:优化升级原有船型,开发适应新规范、新标准和节能环保要求的船舶,建造实现批量化,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加强新产品研发,重点增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科研经费的投入。

3)功能性升级:获取价值链上新的价值功能,从低附加值环节提升到高附加值环节,如从制造环节到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具体内容:在建造的基础上,加大向创新研发、营销、品牌和服务等环节延伸的力度,组建研发中心,创建船型产品和企业品牌。

4)跨产业升级:将应用于一个生产部门的专门性知识转向另一个有交叉关联的新生产部门,实现造船产业部门的升级。具体内容:在船舶建造产业链的基础上,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向钢结构、海洋工程等产业转移。

3.2现有船厂调整重组

在全球经济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下,航运市场目前已经出现下滑,考虑到造船市场的滞后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船企的生存环境将迅速恶化,新一轮残酷洗牌不可避免,一半船厂或被兼并重组,一些研发能力弱、转型慢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有实力的企业则将采取兼并重组策略,低成本获得中小型船企的生产设施,壮大自身业务发展。预计未来造船业间兼并重组案例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通过兼并重组低成本快速实现业务多元化已经成为大部分船企的首选,但要注意如何让兼并的代价更小些,甚至最小。造船业的兼并重组,不应该是单纯上的数学减法问题,更应注重:

1)产业整合战略的实施,必然会以并购重组为重要方式,而且需要以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娴熟的资本运作作支撑。但是,仅仅是麻袋装土豆式的收购兼并和归堆式的产业集中,并不是产业整合的本义。产业整合战略的成功实施,除了资本运作外,还需要同时跟进技术、管理和企业制度上的全面升级和持续改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整合战略,实质上是系统的公司再造和能力提升战略。据此推延,产业整合战略的成功要点可归结为:战略+资本+管理+技术。

2)结构重组,以资本运作和并购重组为主要方式,这需要投资银行的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运营效率的改进,需要依赖从组织、流程、作业、HR、企业文化、财务、营销等等各方面的管理提升。

3.3现有产业的转型

《浙江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三门为主,发展10万吨以下船舶修理能力。”根据《船舶修理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要求,目前三门县现有27家船企中有5家基本满足一级类或二级类钢质一般船舶修理企业条件,而且三门县有多家企业主动要求向修船方向转型。

造船企业向修船和拆船方向转型是当前三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但也必须认识到修船可能带来大气、水等的污染。但只要企业采取相应措施,这些污染是可以预防的。根据三门现有造船企业生产条件,可把健跳区块作为今后向绿色修船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区域。近期修船业务主要集中在普通中、小船舶的小修、检修领域,也可承担中、小船舶的改装业务和中型船舶的航修,逐步扩大外轮修理业务;今后将高附加值船舶修理和特种船舶改装作为修船业务的主攻方向,促使修船业上台阶、上水平。政府可以根据现有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船坞、岸线和码头等硬件设施及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和技术人员等软件条件设立门槛,控制企业盲目转型,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绿色修船基地建设,引导企业走绿色修船之路。

4.三门县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4.1造船产业整合基本思路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的统一要求,应逐步整合船舶修造企业,引导有条件的船厂积极提升品位,鼓励中小船舶企业整合重组,走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上等级之路,实现行业资源共享,整体推进。建议以经济危机为契机,逐步淘汰或兼并产能低下、闲置的修造船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从“单打独斗”向“联合舰队”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三门船舶工业综合实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1)认真梳理现有造船企业经营状况,按照区块分布,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重组中小型船厂,推进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

2)鼓励骨干造船企业集团向上延伸产业链,兼并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壮大配套企业生产规模;或与钢铁企业、航运公司建立联盟,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

3)引导中小型造船企业转型发展,推进建设一批船舶分段制造、上层建筑加工、管系加工、船用模块生产、大型钢结构加工等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企业;

4)引导有条件的船舶制造企业向船舶修理和拆船转型,设立门槛,适度控制,防止一哄而上及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4.2转型升级主要目标

根据国家及省“十二五”规划目标,结合三门船舶工业实际,通过转型升级使三门船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等,以打造“台州市最大、我省第三的船舶产业基地”,构建“布局合理、优势明显、规模数十亿”的产业集群格局为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2家现代造船(模块化造船模式)企业、3个发展重点(造船、修船、配套) 4个集聚区块(健跳、六傲、泗淋、沿赤)、5家龙头企业”,实现三门船舶工业稳健发展。

 

4.3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根据三门县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引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着力形成以集群为中心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1)优化政府服务,强化政策扶持

建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政府、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船舶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管理机构,加强规划与引导,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保障船舶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施。

2)注重规划引导,提高产业集中度

确定泗林、沿赤、健跳和六敖等区块为船舶工业重点发展区块,积极推进健跳绿色修船基地建设。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引导企业错位竞争。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央企和国内外优秀船企兼并重组三门船舶企业,提升当地船舶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实力。培植大企业集团,重点培育4-5家造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鼓励船舶企业相互联合重组,支持骨干造船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

3)增加信贷支持,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加大对县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根据企业资信等级,给予贷款倾斜和适当的利率浮动优惠;在确保企业付息的基础上,适当延长还贷时间,到期还贷确有困难的,支持企业转贷,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对重点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确保按期到位,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企业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

支持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开展在建船舶抵押,土地、海域使用权抵押等业务,积极推广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设施设备抵押等贷款品种,帮助企业解决抵押难问题;支持重点船舶生产企业发展,继续扩大对已开办的船舶企业出口退税保函业务,扩大出口船舶“先退税后核销”企业范围。

进一步推动直接融资,为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创造条件,鼓励企业与相关行业的相互参股,拓宽企业吸纳社会资本的渠道;鼓励设立船舶产业发展基金和船舶担保基金。

4)建立专项资金,加大财税政策扶持

加大对船舶工业调整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整合三门县现有工业、科技类财政性资金,建立统一的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加大对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按照“扶优、挟强、挟精、限劣”原则,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现代化造船模式建立、现代造船技术与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企业兼并重组后进行的技术改造、船舶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船配产业发展。

5)实施技术战略,推广应用关键制造技术

加快研究和引进分段总装技术,围绕快速搭载、串(并)联造船、脚手架、工装设备、密性试验、高效焊接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艺、新方法,发展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构建完善总装造船体系。积极实施造船数字化工程,在船舶骨干企业中大力推进设计、生产、管理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起面向整个造船过程中的信息集成系统,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和壳、舾、涂一体化,培育一批信息化示范点和服务企业。

7)推进中小船企业务结构调整

推进中小船企业务结构调整是促进产业资源集约利用、要素合理集聚、提升产业素质的有效手段。要抓住市场调整的机遇,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引导中小船企错位发展,改变中小造船企业布局散乱及竞争能力弱的状况。提升改造一批骨干企业,转型发展一批中小型企业,重组淘汰一批未投产或已无能力再投入的船厂。

 

地址:南京市虎踞关1号宇田大厦610室
邮编:210024 电话:025-84467149
学会邮箱:jszcxhm@aliyun.com
江苏省造船学会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苏ICP备190333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