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运行调结构 转型升级保发展

发布者: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发布时间:2012-11-02浏览次数:36

 

 

     ——在第八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省经信委副主任 省国防科工办主任  

20121030日)

 

各位领导、来宾,各位朋友:

十月的扬州秋高气爽,今天由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在扬州隆重召开了!这对全面把握当前船舶行业的发展形势,凝心聚力,谋划出路,加快转型升级,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代表江苏省经信委、国防科工办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对三地造船学会长期以来对江苏船舶行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针对当前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  把握大局  积极应对

今年以来,船舶行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航运与造船市场持续低迷,行业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双向收紧。江苏船舶行业努力攻坚克难,始终坚持稳健发展,1-9月份全省造船完工量1449万载重吨,占全国份额的34.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2.6%;新承接订单350万载重吨,占全国份额的22.7%,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3%;手持订单量4579万载重吨,占全国份额的38.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6.3%。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显著,16家重点企业完工量1334万载重吨,占全省总量的92%5家企业完工量超过百万载重吨。重点造船地区稳健发展,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四大主要造船地区造船完工量占全省份额的97%。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大型海工项目加速推进,全省海工手持订单量超过50亿美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的深层次影响仍在呈现不断加剧之势,主要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压力不断加大,“订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盈利难”的现象不断加剧,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船舶行业下行趋势加剧, “进口(接单)”和“出口(交船)”问题突出,三大造船指标出现大幅下滑1-9月份我省新订hpBE5度达63.5%骨干民营企业对于价格战的承受能力瓶颈显现,一些中小船企更是面临全面停产的危险,订单难得问题对我省来说更加严重。融资难导致资金周转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银行“压贷”“挤兑”现象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特别是中小船企信誉度不高,抵押资产少,资金链断裂随时可能出现。另外,履约交船风险加大,我省完工量出现了1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1-9月份下降幅度达18%,特别是大型船舶的交付要比中小型船舶的交付难度更大。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

当然,当前经济发展中我省船舶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从国际经济走势层面分析,欧洲救助计划开始发挥作用,美国经济好于预期,实力犹在,两大主要经济体积极因素出现;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十八大”即将召开,从上到下对船舶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企业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近期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一系列扶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引导、鼓励企业走出困境、加快发展,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近期,又出台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明确了支持重点、目标和措施。我们要从更高层面积极把握住、利用好当前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

二、调整结构  创新突破  转型升级

江苏船舶工业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无论从发展的现实需求还是从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当前加快推动船舶行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应对危机的应急举措,更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全行业近解困局,远破转型发展“瓶颈”,重点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快更大的突破:

(一)加快发展海工装备。我省目前具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区位优势、技术基础和较强的建造实力,南通海工程装备基地建设成果丰硕,海工装备品种及数量居全国前列,海工装备企业已达20家以上,南通中远船务创造了我国海工发展史上的奇迹,得益于由修船向海工的成功转型,转型早,得益早。目前全省上下正在加快推进海工装备发展,省政府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熔盛重工、扬子江集团、道达重工等一批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正在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向海工装备进军。下一阶段我省将依托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扶强扶优的力度,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二)加快向创新突破转型。纵观今年以来的市场,韩、日均凭借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在这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江苏船舶行业一直高度重视研发能力的建设,目前全省已经拥有3家国家级研发中心,13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一批带动性强、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创新项目不断展开。南通中远船务圆筒形钻井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熔盛重工40万吨矿砂船、亚洲首艘3000深水铺管起重船已成功交付,扬子江13000箱集装箱船已经开工建造。目前要把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考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切实推进地区性技术公共平台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争取发展的主动权。

(三)加快向绿色制造和低碳制造转型。随着国际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上升不断加剧的趋势,全行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内涵式发展道路迫在眉睫,这也是当前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要继续加大安全、节能、环保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应用低碳技术,推广清洁生产,实现绿色造船。要积极研究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散货船和油船目标型标准(GBS)等新技术新规范,加快开发环保、节能、减排等有技术含量、能提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的新船型。

(四)加快向高端配套产业转型。配套产业的发展事关造船业的综合竞争力,我省船舶配套在总量、品种上均处于全国前列,但高端产品缺乏,研发能力不强,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尚未完全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地域优势,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船舶配套园区,打造配套生产基地,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加快规模化、产业化。努力在三个方面尽快取得突破:突破一批高端船用动力设备、突破一批关键性船舶和海工配套品牌产品、突破一批通讯和导航系统,填补省内船舶配套领域空白。

(五)加快向集聚发展转型。在目前集聚发展的基础上,要继续下大力气提升骨干企业的规模度,加大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集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支持全省前10位造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5家骨干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加快发展,形成总承包制造能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综合沉淀优势,积极推进船舶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提振信心  夯实基础  共度难关

据专家预测,这一轮危机所持续的时间至少还要3年,估测明后年的发展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要充分认识船舶工业在下一步发展中面临的深度困难和风险,着力缓解当前突出矛盾,全力保持全省船舶行业平稳发展。

首要问题是大家要坚定信心,特别是骨干船舶企业更要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本身也是对多年发展成绩和综合实力的检阅与历练,坚信难关一定能够度过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像江苏扬子江集团任元林董事长所说“只要大海不干,就有造船”。同时,我们的信心不是盲目的,无论从横向比较还是从纵向比较,我省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大幅提升,一批骨干企业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自身发展能力、还是外部的应变能力都在大幅提高。而且目前在手订单达4500多万载重吨,2013年交船任务基本满足;从外部环境看,机遇更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保住2012、挺住2013、闯过2014,以良好的行业素质迎接下一轮发展机遇的来临。

第二,从企业层面,要抓住机遇,转危为机,全面夯实基础,苦练内功,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全力以赴开拓市场,企业要紧紧贴近市场需求,拓宽经营思路,创新经营和运营模式,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承接更多订单,保持企业生产平稳发展。二是继续大力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建造质量。三是全面推进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各有关方面特别是银行做好充分沟通,努力整合各种资源,确保企业生产不断链,队伍不散,实力不减。

第三,从政府层面,继续营造大力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环境不动摇。一是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区域带动性大、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项目加快发展。二是要多种形式扩大银企对接力度,增强银行信心,加强信息沟通,破解融资难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创新产业发展的融资服务体系,加大买方信贷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多渠道融资。三是各重点造船地区要积极做好船舶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建立监测机制,全面掌握行业发展质态,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四是加强行业服务,充分发挥造船工程学会、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指导、协调作用,建立海事、船检、船级社、金融、人社等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五是全省造船企业之间、造船与配套企业之间要抱团取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如单船项目合作等经营模式的创新联合,优势互补,同舟共济,共谋发展。

同志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省船舶工业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这是我们度过危机、加快建设造船强省的坚实基础!我相信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船舶工业一定会全力以赴,奋勇拼搏,稳健发展,加快转型,度过难关!

祝各位代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地址:南京市虎踞关1号宇田大厦610室
邮编:210024 电话:025-84467149
学会邮箱:jszcxhm@aliyun.com
江苏省造船学会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苏ICP备190333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