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转型转型中做强 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

发布者: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发布时间:2012-11-02浏览次数:36

柯达危机的启示——再论自主创新

亢峻星

(上海海洋石油局)

  要∶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柯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可现在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而神开、中远船务又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成功的案例,从他们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企业要真正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好、做强,自主创新不是你想不想做,而是你必须去做,因为你不这样,就会被市场淘汰。

 

2012129,拥有131年历史的全球影像产品巨头美国柯达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正式依据美国的破产法提出破产保护申请。按相关规定,柯达仍可以运营,但公司所有重大经营决策必须得到一个破产法厅的批准。公司还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报告。

这家企业的市值从300亿美元在15年间缩减到1.75亿美元,因股价低迷还面临摘牌退市的危险。

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柯达公司正式破产。

柯达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在其诞生后的一百多年间,柯达公司有过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的记录,拥有约15万名员工,提及柯达,无人不晓,几乎就是摄影的代名词。回顾其百年史,我们能够看到,企业这种社会组织如何深远地影响人类生活,企业产品如何超越国家、民族,成为-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柯达走到今天这样的地步,有多少人为之叹息。在今天,我们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创新中转型,转型中做强的进程中,尤其值得深思,也使人从中获得许多启示。

创新是永恒的。柯达曾经的荣誉正是因为创新开创了一个时代。摄影不再是专属的技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把生活中值得记忆的美好时刻和场景拍摄下来。柯达的创始人伊士曼看到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柯达公司走上了飞跃式的发展道路。在研发团队持续创新的推动下,柯达不断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如微型相机、折叠式相机和彩色胶卷等等。柯达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摄影工业。

柯达的创始人伊士曼创业之初就意识到,建立品牌远比一桩买卖更重要。一次在卖给经销商的大批干版出现问题后,他召回了产品,并承担了全部损失。损失惨重,但得到的却是更重要的声誉。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他在研发方面从未放慢过脚步。他说∶“我们必须有种绵延不断的变化和改进,这样也就没人能跟随我们并展开竞争。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跟我们一样好的原始产品。” 正是因为柯达的不断创新,使之业绩不断壮大。

胶片向数字的转型,同样是创新带来的。然而,在数码技术这一转折点面前,柯达的步伐慢了。虽然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是由柯达研发,但为了保住胶卷销售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柯达心胸狭窄,眼光近视,不走康庄大道,沿着小胡同一条道走到了黑。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支撑。没有创新,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企业不会发展。没有创新,被人超越是早晚的事。在和佳能、尼康、松下、索尼、富士、卡西欧、三星等公司竞争中,掉到末尾,成为最后。

市场是公平的,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竞争的法则。不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胶片时代与世界的消费趋势已不相符合。尽管柯达后来也做了努力,但是弥补之举显得乏力,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曾经的巨头,滑落到市场的边缘。市场对所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不知进取,躺在那里吃老本,必然被市场淘汰。

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按法制办事,企业不论大小,设有特殊性可讲。企业做大做强,不表示它能够受到特殊对待,更不表示它可以通过市场之外的其它力量来保驾护航,脱离法制的约束。不管你有“多大、多老” ,谁也救不了你。

说到这,不免想到“百年老厂” 上海大隆机器厂。该厂是我国知名的机械制造厂。当年走进他们的设计科,真叫人羡慕。设计技术人员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扎实,曾经为我国的石油工业、机械行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供应的高压泵、泥浆泵、链条等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却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转型,跟不上趟,更没有主动去创新,开拓出市场需求的新的产品。“老产品,老面孔”,经营越来越困难。 虽然厂内为了发展也做了一些改革和调正,“以大化小”, 派生出几条小龙(隆),也请了一些有识之士出主意、提建议,但终因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和转型,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一个百年老厂落了伍,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曾经的辉煌和名气逐渐地暗淡和消声灭迹。

可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企业,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以生产气测仪起家,后扩展生产综合录井仪、司钻仪表、油气分析仪等。产品销售对路,经营有道,企业越做越大。后来收购了上海一石油、二石油、三石油、四石油、五石油、石油机械研究所,成为上海地区唯一一家石油行业的民营企业单位。是什么原因使它快速发展?又是什么原因一个从事气测仪的小企业成为收购兼并国营企业的龙头企业?说实话,我见证了该企业的发展历程。该企业的领导者,他们的目光紧跟世界和国内石油工业的科技最新发展和前瞻性的技术,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和研究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老产品,开发新产品,以适应新老客户的最新要求。不墨守陈规,一旦发现国外有新的产品和思路出现,必跟踪研究想出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在转型、投入决策过程中既大胆,但又不盲从,十分慎重,决定上的项目,都要经过反复论证,才能决定是否上马。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是民营企业,花每一分钱都要计算。”正因为眼睛牢牢地盯着国内外市场,头脑紧紧地跟着客户须求转动,腿脚又经常在油田第一线走动。这样,该企业不断创新,发展迅速。这几年经营情况一路走高,产值和利润,快速增长,成为上海地区举足轻重的石油企业。产品覆盖钻井、采油、炼化等多领域,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连续十多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五十强企业等。

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中远船务从一个常规的修船企业发展成一个海工总包基地。中远船务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具有前瞻性的产业结构调正,并不断突破,以惊人的速度跻身高端海工市场。目前中远船务建造的海工产品几乎覆盖了从近海到远海、由油气平台到特种工程船的全部类型,并开始向系列化、规模化发展。正在建造中的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 号,更将一举打破外国在世界钻井船设计、建造领域的长期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中远船务由此成为国内设计、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型号最多、产品最全的企业。2010年中远船务新接海工建造业务量(含改装)占国内企业此类订单承接总量的58.1%

2003年,中远船务决定开拓中高挡产品市场,由常规修船向修理高附加值船进而向改装船舶转变。改装份额迅速增加,产品除一些特种船外,还有海上半潜驳、海洋钻井平台中等海工产品,这不仅使公司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更为其进军海工建造领域作好了准备。

2007年,中远船务确立了“修造并举,稳步推进,在特字上下功夫” 的全新产业发展定位。果断决策进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中远船务在批量承接散货船、汽车滚装船、重吊船等船舶建造订单的同时,先后承接了圆筒形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全动力多功能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修井平台等,势头迅猛。在中远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中远船务开始着力打造基于韩国和新加坡管理经验的现代化船舶和海工建造管理模式,产品转型工作不断深化。

海工建造技术的最高层次是项目总包。而建造出多项世界级高端产品的经历让全球海工用户首次敢于将项目总包工程交给中远船务。由此接了多项订单,并已完工交付。从而确立了在海工建造方面国内领先地位。

中远船务的发展经验同样值得我们深思。产品结构调正不仅仅是产品的转型升级,更是转变观念、改革管理、攻克和掌握核心技术,而由此历练出海工发展模式,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

中远船务有一个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我们都知道,中远船务从新加坡来了近30位设计技术人员,再加上其它国家和地区引进的人才,组成了近40位国外海工专家队伍。这些人员成为中远船务海工技术研发、项目生产管理、海工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并形成了以国内外专家作为技术研发带头人的自主研发团队。他们的思路、理念,与国际接轨,与国际通用的思路合拍,这样就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有发言权。

另外,中远船务项目管理先进。2007年起,中远船务引进新加坡海工项目管理专家和国际先进的新加坡、日本、韩国海工项目管理模式,加上其早已具备了与修船一脉相承的项目掌控与执行力。中远船务的海工项目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中充分显示其巨大威力。

从这些成功和不成功的范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认清形势。尽管在三大造船指标上中国造船业已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一,但在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等方面与日韩二国仍有较大的差距。造船大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上,而造船强国则更多地体现在以科技优势、效率优势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优势方面。根据克拉克松公司的统计,中国船企2011年承接订单482艘、2898万载重吨、912万修正总吨,在全球所占份额分别为40.5%46.2%32.7%。以艘数和载重吨计,中国新接订单所占市场份额仍为全球第一,以修正吨计,中国所占市场份额较上年下滑了28个百分点,较韩国低19个百分点,退居世界第二。以修正吨计算中国低于韩国的原因,主要是韩国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市场具有稳固的地位。在订单船型构成中,集装箱船、LNG船、钻井船的订单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鼓励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已成为我们造船业实施结构调整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于对世界经济、航运市场以及造船业自身供求关系的判断,2012年国际造船市场总体形势十分严峻,海工市场略好一点,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市场萧条时期受威胁较小的往往是那些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而那些目光短浅、船型开发技术落后、缺乏必要研发支撑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

要自主创新,只有坚持创新,才能生产出更优良的替代产品,才能长久地占领市场,同时,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创造新价值,也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许多棘手问题,解决的好,企业将继续生存发展。解决的不好,就会被竞争对手超越,甚至被淘汰。当前形势下,如何增加客户资源,拿到更多的订单,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明确业务方向和实现更好的决策?靠传统的管理理念很难取得突破,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主创新,谁都知道,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啊。课题、人员、资金,哪一样都少不了。但是从成功企业的经验看,关键还是企业领导者的决心,领导者的理念。如果该企业的领导者不从全行业的发展去考虑,不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层面上去想问题,不从市场规律上去探索、去研究、去创新、去谋发展,该企业是不会有出路的。连柯达这样世界著名的百年老厂都被淘汰,可见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所以,企业要真正取得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好、做强,自主创新不是你想不想做,而是你必须去做,因为你不这样,就会被市场淘汰。

 

 

地址:南京市虎踞关1号宇田大厦610室
邮编:210024 电话:025-84467149
学会邮箱:jszcxhm@aliyun.com
江苏省造船学会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苏ICP备190333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