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坤
(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
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美债务危机越演越烈,世界经济的复苏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国际航运和船舶市场也需求不振,预见2020年前不会有大的增幅。各个国家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应对举措。美国政府就提出了 “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的策略,掀起了阵阵波澜。与此相应,近日来,Jeremy Rifkin《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见仁见智,在此不与评说,但‘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海事工业的今后发展是否有关?海事工程业界是否已经作好准备?如何准备?我在这里仅就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向大家作一汇报。
1 三次工业革命的回顾和展望
在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海事业的关联前,回顾一、二次工业革命,并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一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特征如下:
l 蒸汽机的发明;
l 以煤、铁、钢为工业主要原料;
l 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如纺织机械化;
l 工厂成为主产组织新形式等;
l 传媒的News Paper首次问世。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20世纪开创了新世界,其特征如下:
l 电力被大规模使用;
l 更高效的钢铁冶炼,合金被使用;
l 流水线生产方式使大批次、大规模生产方式成为主流等;
l 福特汽车厂流水线诞生了第一辆汽车;
l 传媒的电视、电脑相继问世。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21世纪带来了什么?尚未清晰,但其主要特征可描述如下:
l 革命性新材料——纳米、合成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原子材料?);
l 革命性驱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联网;
l 革命性的生产方式——传统的集中式经营活动转型为分散式、个性化。它将能更有效的管理,使生产、商贸、服务的范围和内涵更广泛深化;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上海交
l 典型的新技术——3D增叠式打印机诞生,可用来叠加型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它将给工业带来另一种深刻的转型,将呈现高效化、小众化、智能化、田园化、网络化,最关键的是绿色化,它象征着绿色科技的主宰;
l 革命性的媒体——互联网。
也就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绿色的,许多国外媒体甚至预言“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由于劳动力上升,生态环境和能源问题,中国制造在传统工业领域已经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国际社会面临着“全球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又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国家。我国制造业,包括船海工业必须调整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
2 船市低迷,危中有机,聚焦绿色
有的经济学家说中国经济“感冒了”,这是否真实,有待时间的验证。中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高烧”,现阶段确实是“疲软无力”,需要好生调理。
2.1 船市低迷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无力,全球新造船市场将处于长期低迷状态,订单有限,需求严重不足,预测2012年全年订单需求总量不足4000万载重吨。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新船价格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船舶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2 危中有机
尽管船市低迷,但并不是回天无力,仍然危中有机,尤其要看到潜在的机会。船舶市场呈现结构性需求变化:与能源开发密切相关的LNG船和大型海工装备市场一枝独秀,相当活跃,油船市场有望上行,海工辅助船行情看好。但散货船市场依然低迷,集装箱船市场再度下行。
有些国家看到潜在的机会,抓住先机,在一些细分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开始显现。
2.3 聚焦绿色
船舶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聚焦绿色。如国际海事新规、新标不断推出,GBD、EEDI、压载水、涂装标准等,引领船舶行业向绿色发展。
越来越多的绿色船舶问世,开始走向市场,新型混合式动力系统得到了实际应用,新型绿色配套设备装船、新型碳纤维、合成材料的迅速推广和绿色焊接等工艺的实施。船舶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从设计、建造、配套、营运到拆解,在全生命周期中贯彻绿色理念,综合优化和平衡“环保、节能、安全、可靠、舒适”目标的超级绿色技术。
这在发展过程中就有许多潜在的机会有待开发,欧、日、韩等企业无不在这领域上瞄准高附加值船舶,引入信息化、智能技术,抢占高地。
可以预见,绿色科技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然趋势,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给船舶工业带来深刻变化。
对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船舶工业将受益无穷:
l 船舶工业从来就不是大批量生产的模式,不是一个规模效益的领域,是一个小批量生产典型;
l 船舶工业应该是“个性化”产品的典型,更应贴近用户;
l 船舶工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转型。外包服务形式可能已走到了尽头。
由此可看到海事工业是多么适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其发展必然和必须要融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乘势而上,而别无选择,否则就会坐失良机。到那时要么“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制造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要么就像中国错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导致落后受穷。
3 船海工业绿色创新的几点思考
3.1 着力推进船海工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工业化主要指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并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它和现代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生的。
l 要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产出水平,提升先进,淘汰落后,创新业态,安全生产;
l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l 提供决策科学化的信息基础(如造船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3.2 着力推进现代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体的深度融合
当今,现代服务业已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其中生产服务业对推动和提升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科技服务业又是新兴的产业模式,包括咨询、融资、开发、产业化等服务,提供创新规划、创新咨询、专业培训、筹措资金、搭建平台、品牌创新、产业网络等支撑,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l 营造良好的产业融合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核心业务,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能力。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使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和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与造船业紧密结合;
l 信息共享,构造产业融合的互动平台;
l 促进造船业与生产服务业的“协调设计”,造船业与电子商务的互动发展和造船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
l 及时培养产业融合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也要有密集的生产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可谓人才难得。
3.3 设计为先,引领协同创新
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先进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国际制造业分工有条著名“U”型曲线,一端是高利润的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等,另一端是高利润的品牌、销售和服务,中间是低利润的加工生产。中国船海工业如果不能形成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优势,中国将依然停留在“U”曲线的中间段。
l 建立绿色发展理念
注重从传统业态向绿色业态的革命性转移;
注重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的革命性转移;
注重从末端产品向源头创意产品的革命性转移;
注重从打造名牌向制订绿色标准的革命性转移。
l 船海科技创新必须设计为先
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无论船舶朝大型化或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国际组织提出新的海事规范,都表明船舶创新对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性,制造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设计的竞争,先进的设计无疑是竞争的核心,必须一马当先。
设计最能体现一个领域、产品的先进性,也即最快、最早的体现创新和创意的成果。又要在技术支撑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地完成设计,还要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创意被严重的误解,认为创意只有文化创意,并美其名曰创意产业。实际上各个领域都有创意的内涵和需求,而且充分体现在设计中。严格来讲设计就包涵了创意和技术二大部分。而各个领域产业的设计创意才是创意的主流,包括制造业。对设计和创意没有真正的理解,这就是我国许多领域发展不好的关键所在。
l 在船海工程中尽早实施“云制造”
云制造是一种基于网络,面向服务的制造新模式,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新手段。它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服务科学、智能科学和信息化制造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在最大程度上、最广泛的领域上的柔性集成制造。
3.4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互补共羸
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用船、造船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危中求机”,尽早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因此在友好竞争前提下寻求合作是众多海事业界的共识。
4 结语
我们一直在说“转型”发展,许多企业连转什么型?如何转?都还不清晰,又怎么能发展好。如果转型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沾不上边,那真要深思了。黑猫、白猫,一定要变成绿猫!
至于中国能否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再次崛起,而不是再次被边缘化,那就是一个需要大智慧来解决的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