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指导,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轮机学术委员会、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江苏省内燃机学会、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江苏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 “四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在江苏科技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烟台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34所高校的1200余名参赛学生报名参加,其中能源与动力创新作品制作赛共有95项报名作品,船舶能源与动力装置设计赛共有121项报名作品参赛。经过前期两轮评审,制作赛56件作品、设计赛68件作品入围决赛;船舶动力设备拆装技能赛共有66支报名队伍参赛预赛,经选拔共有32支队伍入围决赛。
本届大赛紧扣船舶能源与动力的创新研究方向与实践研究领域,有效地将船舶与海洋、能源动力等学科专业知识和船舶行业特色相结合,引导和激励行业内各高校大学生主动适应船舶能源动力发展革新的新要求,培养广大学生自主创新、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和探索未知的潜能。
在18日开始的决赛现场,制作赛和设计赛的参赛选手们围绕“节能减排 绿色能源”大赛主题进行作品展示和现场答辩,涌现出的一批优秀制作作品和优秀设计作品;技能赛的参赛队伍自信冷静、沉着应对、技术熟练,通过亲自动手,将专业技能知识应用于实际,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全体参赛选手出色的表现得到了评委专家的充分肯定。
经过激烈的角逐,本届大赛能源与动力创新作品制作赛共决出特等奖9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32项;船舶能源与动力装置设计赛共决出特等奖11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38项;船舶动力设备拆装技能赛共决出特等奖5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7项。东北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获得优秀组织奖,来自中山大学的王继河、江苏科技大学的彭子龙等25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19日上午, “四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江苏科技大学举行。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爱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金向军,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副部长鲍张智,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鲍红淮,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陈晓平,江苏省内燃机学会秘书长贾和坤,以及学校教务处、双创学院、学生处、研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领导出席颁奖仪式。颁奖典礼由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陈代芬主持,金向军副秘书长、鲍张智副部长、鲍红淮秘书长分别宣读制作赛、设计赛和技能赛的表彰决定,与会领导嘉宾为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
中山大学赵尚飞代表参赛选手发言。他表示在大赛中见证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创意和团队,每一次的汇聚都是对船海精神的赞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王静老师代表优秀指导教师发言。他表示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大赛已经成为了全国船舶动力领域大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创作激情的舞台,更是展现各高校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成效的平台,今后将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和积极参与。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金向军在发言中高度肯定了本次大赛的各项工作。他表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青年学子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发展中,学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并促进船舶行业的创新与发展,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船舶工程领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我国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副部长鲍张智在讲话中表示,大赛活动在各方支持与努力下,参赛高校更加多元,参赛规模进一步提升,参赛热情不断高涨,充分展现了高校和船舶行业、船舶企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成果,期待看到更多学子在这个舞台上展翅翱翔,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江苏省工程热物理学会秘书长陈晓平在讲话中表示,大赛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鼓励大学生结合主题与发展需求积极构思、设计、实践和创新,全方位检验了大学生从专业理论学习到知识吸收,再到实践创造的能力。不仅为各高校学子展示风采提供了舞台,为各专业学生相互切磋提供了擂台,同时也为各专业教师相互研讨提供了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爱祥在总结讲话中,对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对各获奖高校、获奖团队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在大赛中涌现了许多充满激情、富有创意的作品予以充分肯定。他表示大赛体现了全体参与者在团队协作、实践应用、问题解决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考验,更是对综合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检验。他希望大家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专业的热爱,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紧紧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结合国家发展和行业需求,把大赛建设成为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科竞赛。以大赛为契机不断加强交流联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会友,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为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典礼结束后,与会领导与参赛高校获奖学生和教师代表合影留念。(来源:学会秘书处)